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佛教慈善文化对于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意义

佛教慈善文化对于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意义

时间:2023-06-25 13:1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阐明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主要是为了加强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世界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本文的研究议题是探讨佛教慈善文化对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关键词:佛教慈善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

一、以宗教认同打破民族文化壁垒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提到“在所有界定文明的客观因素中,最重要的通常是宗教。人类历史上的各种主要文明在很大程度上被基本等同于世界上的各伟大宗教。”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放眼世界,随着现代交通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口流动也日益频繁,不同语言,民族,肤色,习俗的宗教信徒常常会聚集在同一个国家地区,展开他们形态各异的世俗生活。

1、民族国家的文化共性

佛教,作為中国传统宗教之一绵延千年而不绝,一方面是因为封建统治者对于佛教文化的大力推从和身体力行,另一方面则源于其扎根于民间的宗教生态观,转换成被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例如佛教故事之于唐传奇,佛教思想之于摩诘山水画与近体诗等。弱水三千,佛法一念,佛教已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脊髓中,在流淌着五千年热血的华夏之龙的身体里与中国传统文化交织并行,共同塑造了中华儿女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民族品格和崇尚慈悲的文化思维。

在新时期,佛教文化作为中国哲学之一,是中国文化自信和文化底色的源头活水,是中国传统文化输出的一张名片,更为国与国的平等交往创造了文化共性。作为佛教文化的发源地,印度在历史上因为宗教的联系与中国结缘,敦煌文化就是佛教在中国疆域留下的浓墨重彩一笔,古有“丝绸之路”,今有“一带一路”,在民心相通的指导意见下,中印宗教文化交流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成功实践,蕴含着佛教观念的节庆活动,艺术讲坛,手办礼物,沟通了有着共同佛教信仰的国家间的外交活动,宗教,成为沟通民心的情感纽带,在不同的民族国家中体现了具有相同价值取向的文化共性。

2、华人群体的精神过渡带

中华儿女遍布世界各地,在经历不同社会环境的“洗礼”后,很多传统的中国式家庭,尤其是移民二代往往由于文化语境的缺失,民族语言的使用场域局限,民族文化的聚集场合减少,丧失了部分传统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以美国移民家庭为例,很多移民二代虽然保持着在家庭生活中使用汉语的传统,但是对于汉字的书写则显得比较吃力。在这种不同国家文化冲击下,宗教成为华人群体自我认同的精神纽带。佛教,则是华裔寻求中华文化认同感的回归之路,也是融入当地多元文化的有效途径,成为族群与国家之间的精神过渡带。正如“华人佛教道场有鲜明的族群特点,汉文化的内容随处可见:中国化的佛菩萨,传统的岁时节庆,形式多样的传统艺术。”  佛教在集体活动中,不仅扮演着社会共同交往的大家长,更是维系中华文化的精神之源。

佛教在给予异国他乡的华人群体以安身克己的生存法则同时也在矛盾交织的文化转化中实现了一种内心的平静,并把众多来自于世界各地的佛教徒聚集在一起,打破地区间的文化壁垒,在差异多元的变奏中实现宗教信仰和民族认同的和谐共处。

二、以福田价值构筑当代利益共同体

“福田,梵语为Punya-ksetra,即能生福德之田,原指佛教徒行了布施,就以此积累了功德,犹如农夫播种于田,就有秋收之利,若行善布施种下利人救济之善事,就能受诸福报。”  “福田价值”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就在于以提倡行善布施的佛教行为来打造当代世界利益共同体,为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国际问题的通力解决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案。而四川佛教正是秉持着福田思想的一贯性和感召力,在扶世救化,社会救济,灾难救助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发挥了启示性意义。

1、社会救济——日常世界的私领域共鸣

受福田价值观的影响,四川佛教在社会救济方面体现了专业化的运作方式。其表现出两方面的特点:一是救助团体的多样性与救助个体的针对性统一;二是救助方式的多元化和与救助思维的一致性统一。在社会救济方面,四川大慈寺菩提功德会的慈善活动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大慈寺菩提功德会通过慈善助学,敬老爱老,义诊义工,监狱帮教等方式,给予社会弱势群体宗教以具体的实在帮助,在群体中对那些经济条件特别困难,身体行动不便,心灵缺乏疏导的部分个体又开展了一对一的扶助工作。借鉴台湾佛教慈善的成功经验,大慈寺在私领域中对于弱势群体的帮助,使得以慈悲为体的佛教观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同。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以两国人民的利益为核心,人类命运做为统一的整体,一损俱损,一荣皆荣,应怀着悲悯众生的佛教观对独立的个人命运以平等的尊重与怜悯。

2、灾难救助——大爱无疆的人文性关怀

《大智度论》中言:“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慈悲济世一直是佛教慈善社会实践的价值源泉所在。中国一直以来就是一个灾难频发的国家,佛教在古代的赈灾活动中的作用也常被记载。可以看出,灾难救助是佛教慈善的重要方面,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命题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借鉴价值。这主要表现在:一, 救助的多元化——佛教赈灾观念的历史传承。在古代,适逢大灾之季,灾区附近的寺院常常会通过施舍钱财、义仓放粮、交桥修路、发药就疾、义冢埋尸,诵经超度等方式帮助灾难中的人民渡过难关,单是义冢的建立,就有明确的记载,在《义冢幢记》中记载西京大华严寺僧侣众人将尸骨“迁葬于粟山之屺,目曰义冢”。大量的文献资料可见四川佛教慈善在赈灾济贫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新时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让大爱无疆的实际行动更具有了理论支撑,而在灾难中的疗救作用也使得佛教在精神的康复领域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无国界救援——拔苦予乐的慈悲众生观。佛教以众生为救助对象,并不因国家、种族和地区的差异而区别对待,而四川,作为中国佛教文化发展的重要地区,一方面享受着世界对于四川人民的关怀(汶川地震中的世界救援)另一方面正努力将这份慈善回馈给世界。

3、生态保护——全球问题的共同性解决

在中国,佛教护生放生的习俗早已有之,并形成一套系统的仪式过程。放生护生的理念早在佛教传入中国时就已萌芽,早在先秦时期,《吕氏春秋?异用》、《列子?说符》中提到戒杀放尘的风气。佛教传入中国后,放生护生的慈善活动便有了其理论依据和佛法意义。及至今日,放生活动已不再是简单的给予生物以自由的回归,更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爱护生命的慈悲精神以及轮回生死的因果观念。

随着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化,从蒸汽时代到能源时代再到如今的信息时代,人类摆脱了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的局限性,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不断提高,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同时也给全球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核污染,海洋污染,水土流失,沙尘暴,雾霾等一系列环境事件为人类的发展敲响了警钟。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致力于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承担环境发展责任。佛教放生护生慈善活动在中国的盛行为全球环境的可继续发展提供了思路。一方面,众生平等的生态观是国际环境合作治理的重要观念,只有坚持人类与万物平等,尊重生物多样性,履行不同国家的环境责任,环境治理才能在有效的路上不断进行。另一方面,四川佛教作为连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西南重镇,常常通过多样丰富的生态宣传活动,与缅甸,老挝等国的中国-东盟佛教环境发展交流活动为环境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做出了实际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亨廷顿.文明的冲突[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21.

[2]李四龙.论移民社会的宗教徒身份——以美国华裔佛教徒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2013(4).

[3]陶新宏.佛教福田思想与社会慈善事业[J].青海社会科学,2013(1).

*基金课题:本文受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学术新苗项目全额资助,是“佛教慈善文化对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以四川省为例”课题的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张恒、付乐、刘紫月、陈东、谢楠

推荐访问:佛教 共同体 建构 慈善 命运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