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规章制度 > 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现实基础和时代价值

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现实基础和时代价值

时间:2023-07-09 11:25:03 规章制度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提出了“双百”方针,这些举措使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实现了我国数千年文明发展历程中涉及主体最为广泛,涉及内容最为深刻的历史性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事业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前提条件,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退的状态到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转折。

关键词: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内容;过程;价值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10 — 0005 — 03

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历变过程中创造了“三大历史贡献”。其中,第二个伟大历史贡献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逐渐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把摧毁“一切剥削制度”作为执政目标,始终坚持党的建设的社会主义导向。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今天中国的发展进步和繁荣富强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当下探究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需明确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建国初确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制度?二是建国初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过程即其实现路径?三是建国初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时代价值?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内涵界定

关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标志,目前理论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就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另一种观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社会主义本质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层面的内在规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标志还应该包括政治和文化等上层建筑领域。关于新中国成立初确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具体内涵研究,目前学术界没有太多较为系统或全面的论证。谈及社会主义制度,现在表述较多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方面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核心内容的总概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体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1〕这些制度是当下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的安全阀门,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最早可溯及到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确立的相关制度,这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逻辑起点,两者是一脉相承,同一主体的不同发展阶段,其本质具有同一性。

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现实基础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了全国性的政权

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史上,革命道路的选择总是自觉地彰显着革命条件。中国革命的生成环境客观上要求革命的成功需要经历一个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要求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毛泽东在论述中国革命运动时提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是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过程,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而一切共产主义者的最后目的,则是在于力争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后的完成。”〔3〕651-652毛泽东曾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形象地比喻为文章的上下篇。“只有上篇做好了,下篇才能做好。坚决地领导民主革命,是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条件。”〔4〕276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革命完成了第一步,从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可以说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正式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全国性政权,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政治前提。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

社会主义革命的最终目标在于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公有化。马克思认为同“革命转变时期”相对应,存在“政治上的过渡时期”〔5〕373。这个“过渡期”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所有制问题。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不同性质的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6〕1433。“过渡时期”要做的就是不断增强公有制经济的经济实力和比例,并有步驟、有计划地把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努力实现把社会主义经济确立为我国的经济基础。为解决所有制的属性,中国共产党前后用了3年时间基本完成了预计需要近20年才能完成过渡时期的任务,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由此,标志着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推进,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在1956年发生了内在的本质变化,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占绝对统治地位。〔7〕59自此,以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这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了社会条件。

(三)人民开始当家作主,国家治理体系朝着科学化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国家民主建设,探索创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顺利召开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正式确立,这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根本保证。大会还有一个重要成果就是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社会主义基本法,以宪法形式规定了我国的政治生活的基调,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在政治生活中充当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角色,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既不同于“多党制”,也不是“一党制”,是一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是对现代政党制度理论的实践创新;中国共产党针对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提出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伟大创造。〔7〕6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为我国解决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管理问题确定了总依据。上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有效地解决新中国的党政关系、党群关系和政党关系等现代国家基本要素的组成问题,标志着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四)“放”“管”并重,意识形态领域迫切需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指导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后就着手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国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指导地位。1953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强调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工作,重视“管”,通过改革旧的教育制度、开展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清理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等途径同封建社会、资产阶级的思想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打扫干净“文化屋子”再图发展。同时,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双百方针”的口号,强调以“放”为特征的建设思路,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促进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提供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双百方针”所确立的基本精神是正确的,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8〕从新中国成立前的社会发展历史看,文化这一“产品”长期被统治阶级垄断,平民文化未能在较大范围得到实质性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建国初期确立的文化制度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完成,体现了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原则,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思想文化发展战略。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时代价值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等方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保证。

(一)建国初期确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社会进步

先进的社会形态取代落后的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前,中华民族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每一次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先进与落后的斗争,而结果也必然是先进的社会形态战胜落后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作为迄今为止最为先进的社会形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确立后,在政治上,人民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能够真正参与到国家事务的管理,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初步确立;在经济上,公有制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剥削制度被彻底消灭了,禁锢人民几千年的枷锁被打碎了;在文化上,封建的、落后的文化被逐渐改造或取缔,整个社会的风气或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国精神在这一时期开始孕育。

(二)建国初期确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奠定了总基调

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我国的建设和改革定了社会主义的总基调。无论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坚持社会主义是一切工作是根本原则,动摇不得。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提出“四个现代化”伟大目标等都是在社会主义原则指导下完成的。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搞了市场经济,但是这与西方的市场经济有本质的区别,其性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在指导理念、政策方针和路径选择方面有很大的区别,但两者不存在相互割裂和本质对立的逻辑链条,两个历史时期有共同的存在基础即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本身都是姓“社”的。社会主义是我国社会发展建设的“生命线”,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的方向不能偏,底线不能破,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能丢。

(三)建国初期确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光明的发展前途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9〕422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论述,在他们看来共产主义社会存在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是高级阶段的存在前提,高级阶段是第一阶段发展的必然走向。我国当前甚至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这个阶段还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不成熟的方面,但是只要我们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不变,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就必然会到来。社会主义制度所确立的道路是通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在这样一个阶段,人们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社会主义制度背后所构建出的共产主义美好蓝图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光明的发展前途。

“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10〕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几方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最终确定了走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社会进步,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奠定了总基调,其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光明的前途,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

〔参 考 文 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03).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2).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程中遠,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8〕陈晋.人民需要文艺 文艺服务人民〔N〕.人民日报,2014-10-23(20).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习近平.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问题〔N〕.中国青年报,2013-06-27(01).

〔责任编辑:侯庆海〕

推荐访问:确立 我国社会主义 现实 价值 制度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